教学改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学改革

申报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参考问答

发布日期:2012-04-05    作者:     来源:     点击:

  • 基本情况

  东莞市东城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东莞市教育局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84年9月,是东莞市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所区办职业中学。2000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8月与“东莞市南城职业中学”合并,成立了新的“东莞市东城职业技术学校”。现开设有学前教育、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工艺美术、计算机平面设计等12个专业,在校生4742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86人,其中专任教师249人。学校是“东莞市学前教育人才培训基地”、“东莞市科普特色学校”、“东莞市文明标兵单位”、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单位”、“广东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重点单位”、“全国青少年法律学校示范校”和“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也是“国家计算机技能鉴定培训点”、“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点”、“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全国中职学校职业教育与安全试点学校”。
 
 

  • 办学方向

  1.主攻“五点”打造“四型”。以培育立德寓美与技能特质相统一的校风学风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本点,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着力点,以创业能力和高职深造为制高点,以综合职业素质为落脚点,努力打造“学习型、技能型、数字型、家园型”的广东省中职教育示范学校。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改革为动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现办学的社会效益和质量效益双提升。
2.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引进企业人才、设备,推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探索产教结合新模式,以学校商科兼文科专业产教结合的发展成果,制定相关行业技能培养、鉴定的标准,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经济发展。坚持职业教育宗旨,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正确处理好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关系,毕业生以就业为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积极收集用人信息并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并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
3.长远规划,超前发展。以两校合并成立“东莞商业学校”为契机,以创新为核心,提出了未来发展三大目标和四大发展策略:
三大目标:1、规模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2015年,学校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00人以上,年培训2500人次以上;2、办学目标——在学校发展、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改革创新等方面当好排头兵,力争尽早跨入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校行列;3、示范目标——在加快发展中,创新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的职业学校。
四大发展策略:1、联合发展战略——以地处城市商业中心区为有利条件,以产业升级、服务升级,推进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为契机,统筹协调,强强联合,办成财经商贸专业为主,文化艺术教育专业为辅的城市商业学校;2、品牌经营发展战略——加强实施品牌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商贸、财经、信息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学前教育等五大品牌专业群;3、中职文化发展策略,将吸取全国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办学经验,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中职文化建设发展之路;4、人才强校发展策略——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突出地位。人才是强校之本,人才是学校第一资本,要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整合等机制,优化干部群体,教师群体和职工群体,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 培养模式

  学校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看成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实施改革,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效。
  “市场导向”: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两个校区都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地域优势,依据东莞市教育局对东莞中职学校的结构调整、专业调整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商业贸易人才,学校建立了商贸财经、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三大专业平台。各专业间能以大平台作为宽基础,以活模块形式,通过专业交叉延伸,有机融合,各专业间能通过资源有机配合,促进了专业协调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也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动”:学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趋势,跟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一起共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探索培养人才的合作方式、共同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打造东莞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模式探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已经成功推行了“2.5+0.5”模式、“2+1”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企业订单模式、零学费模式、山区联合办学模式等,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由于办学模式灵活,人才培养也能够因应市场的需要而作及时的调整,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论在职业素养、还是在职业技能都比较好地符合地方市场的需要,毕业生双证率保持99%以上,就业率都在99.5%以上。
  “基地建设”:学校设立了实习就业办公室,在各个专业部分别设立了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统筹各年级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工作,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签订管理协议,安排企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安排学校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检查解决学生实习的工作,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和教学的管理。学校分别与用友集团、联想集团、沃尔玛集团、中国银行、国家税务局、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莞华美食品集团、寮步铨讯电子厂、天成动漫公司、中海物流、盈达科技公司、三菱电梯公司、东莞机关一、二幼、东莞汽修一、二、三厂等上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其中每个专业均建有三个以上的顶岗实习基地,主干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都在三年以上。由于东莞出现“技工荒”,我们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良好,专业对口率都在80%以上。学校积极探索了企业专班,其中国际贸易专业分别跟中大科技、斯达文星等企业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跟正欣科技共同开设企业专班,由企业工程师进入校园授课,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培训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联合办学”:学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北京澜海原创培训公司共同开发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把学生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企业人”;与梅州市蕉岭县职业技术学校、河源市工业学校等农村山区学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学生,分别实施“1.5+1+.05”、“1.5+0.5+1”等模式;与雷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收零学费实验班,实行工学交替,取得一定成效。
 
 

  • 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专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专业。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城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力度。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从数量到质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际是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创建有特色的精品专业,如计算机与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等。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学校适应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别于2006、2008年新增设了“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国际商务”等特色专业,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以能力培养为主,创新校企合作之路。学校专业建设适应企业、行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型人培养方向,针对市场以技能需要为重的特点,将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课堂教学中挣脱出来,与企业联手,探索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定点顶岗实习”、“企业进校园”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创新。它是学校、企业与用人单位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合作方式。学校先后与30多所幼儿园签订协议,与“天成动慢公司”、“韵华文化有限公司”定点顶崗实习;还与“东莞市中大科技网络有限公司”、“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华为公司”、“朋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并专门开设了订单培养班(中大科技班、沃尔玛班、华为班),从选拔学生、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到师资建设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这种“订单式”教育,实现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职校人才培养“零距离”,缩短了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的适应、磨合期。此举不但为学校的办学模式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路子,而且解决了学生实习、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大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受到企业、学生的欢迎,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优化课程、延伸课堂教学、开发校本教材,推行校本证书考核。学校根据东莞对不同类型层次技能人才需求,及时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职业素养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为特色的课程标准。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东莞市东城职业技术学教学量化评定办法》,实行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机制,组成一支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教专家为顾问的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一系列的校本实训教材,为培养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学校还参加了计算机应用省级课改试验点的等工作。
 
 

  • 技能竞赛

  校级技能竞赛:我校积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的教学体系,各专业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制定好专业技能考核内容、方法。一是参加劳动技能鉴定部门组织的各工种技能考核,获取本专业相应的技能证书;二是组织校本专业技能考核,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形势下,“依托技能竞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学校重要办学理念。积极组织师生技能竞赛,每月组织一次全体学生参与的 “月技能竞赛活动”,每学期组织一届技能节活动,每学年组织一届艺术节,每年举行一次面向全市的公开技能节活动。大力组织包括专业技能竞技、社团活动展示、兴趣类、人文类、科普类等多种形式的竞技活动,以点带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组织了31届技能节、16届艺术节活动。校级竞赛学生参与率达95%以上,专业教师参与率达81%以上。
  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作为东莞市中职学校的排头兵,在市级技能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近三年来参加市级各类技能竞赛,师生获奖共达390人次,多次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竞赛、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动漫设计比赛、动画设计师竞赛等项目团体一等奖。多年来作为东莞市代表队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师生获奖共达234人次,在会计、电子、计算机、动漫、艺术等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了较优异成绩,黄春萍老师在2010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广告设计师(职工组)总决赛中获第三名,并获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 内部管理

  机构合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我校管理体系完善,设置了办公室、教导处、学生处、总务处、实训及就业指导中心五大管理机构,建立了行政会、中层干部会、教职工大会和教代会共同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有健全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三大管理系统,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保障。各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校长负责,全员聘用,绩效挂钩,管理高效:我校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学校管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创造了一个择优上岗,各尽所能的工作环境,增强学校内部的生机和活力,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积极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以工作的数量、质量和岗位责任的大小定薪,严格考核,坚持教职工的绩效工资收入与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挂钩。学校与时俱进,不失时宜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学管理科学高效: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了学校、处室、科组的三级管理体系,人员配备齐全,制度管理规范、精细。学校制定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其中主要的有规范了教学常规工作的各项要求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为落实科研兴校、促进学校教科研良性发展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还创造性地制定了《校本证书管理办法》,突出了职业技能在中职学校的核心地位,为丰富分学制改革在形式上提供了补充性的解决方案。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对这些制度的检查落实,因此学校还制定有《教师教学评价办法》,《学校行政课堂巡查制度》等等一系列保障性制度,在确保常规工作做扎实的基本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 师资队伍

  我校历来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予以重视,不同时期总是能用足政策,通过引进名师、鼓励教师进修、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等办法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目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286人,包括专任教师249人,教辅人员37人。专任教师中,专职教师206人,校内行政干部兼课教师16人,外聘专职教师10人,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2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国家规定要求。另有专职实习指导教师17人,其中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10人,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的16人,占94.1%。近三年学生人数分别为4141,4507,4742人,师生比为1:16.6。专任专业课教师146人,有107人取得了非教师系列的专业职称或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双师型教师占73.3%。
  主干专业师资情况: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多年来不断强化,逐渐形成了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国际商务等五大骨干专业。各主干专业带头人均为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主干专业中,计算机应用专业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8人,占19.5%;学前教育专业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5人,占17.8%;会计电算化专业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4人,占21.1%;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3人,占15.8%;国际商务专业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2人,占15.4%,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均超过15%。
  主要措施:在上级人资部门的政策允许下,我校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三年来主要以稳定教师队伍,深入开展各种在职培训为中心,主要的措施有:1、积极贯彻教育部的各项方针、政策,安排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调研)。2、从行业、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训、项目指导及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讲座等任务。3、与各级教育机构、培训企业合作开展在职培训,近三年学校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培训达408人次,尤其是与联想、澜海源创集团公司合作开展的培训,不仅培训内容囊括了教学能力、职业心态、高效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还实现了全员培训。4、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各专业带头人的幅射作用,鼓励他们就不同专题,针对学校中级教师及年青教师开展校本培训。5、坚持开展教师“一帮一”制度。
 
 

  • 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中心:我校实训中心有独立大楼,总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其中实训楼建筑面积8419平方米,实训中心楼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艺术楼(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楼)建筑面积4488平方米,南校区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面积3356平方米。开设有学前教育、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动漫及游戏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信息、会计、工艺美术、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场室(车间)共168间。
  实训设备:学校实训设备总值为2547.6万元,生均实训设备值达5372元(按一二三年级在校生4742人计算)。设备更新满足专业发展要求,近3年学校新增设备总值1108.5万元,占实训设备总值的43.5%。主干专业(如学前教育、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动漫及游戏制作、会计电算化、国际商务等)设备的先进程度较高。
  实训场室:各专业的实训室均按各专业的具体要求来配置,设备的软、硬件均能满足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需要,布局合理,实训设备齐全,工位数共4171个,能满足教学要求,设备设施利用率高,主要设备的台周工时数达20以上。
  实训设置:学校实训以省颁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指导,科学制定各专业实训实习项目,实习实训合理安排,各专业实习实训开出率达100%。
 
 

  • 信息化建设

  校园网建设:我校校园网于2001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支持万兆核心交换能力的中心交换机,千兆光纤骨干网,实现双线路光纤专线分别通过接入教育科研网和电信网高速连接互联网;校园网覆盖学校全部教学场所和管理部门,有线信息点达1000多个,网络稳定、顺畅。学校建有独立门户网站,网址:www.dgsx.net.cn,各职能部门和专业科组都建有二级网站,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对学校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内容更新及时;建有以标特学校全能管理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信息网络核心系统,具有校园办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安防监控、考场监控等网络应用系统,完全满足我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要求。
  计算机情况:学校配备各类计算机2366台,有1900台是近五年来采购的状况优良的计算机,占计算机总数的80.3%。其中教学与训练用机1857台,生均0.4台(有8个机房共计560台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生均0.55台);教师教学及办公管理用机509台,实现教师每人一台,保证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100%的常规教室和70.5%的实训室场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仪、音响设备、有线网络信息点、闭路电视接收器等,完全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求。
  图书馆情况:学校建有独立的图书楼,图书内容种类广泛全面,函括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图书使用率高。共有各类图书13.1万册,生均27.7册,其中印刷图书11.9万册(占总数90.9%),专业类图书7.2万册,占55%,电子阅览室共有图书36万册。同时学校每年有计划地采购图书,保证学校教学的需要。
  信息化教学:95%以上的专任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较完善的网络与支撑环境,实现全校互连互通、资源共享。采用集中教研、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方法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与教学教案。教师自行开发了各类多媒体课件,部分教师开发了配套的专业模拟实操电子教材。
 
 

  • 示范作用

  教学示范,科研引领,长效机制结出硕果。我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建设与提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开发出“校本技能证书”考核和“模块月技能竞赛”两个教学创新引领机制,并在本市部分中职学校予以推广,主干专业中的商贸营销、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承办省级研讨会取得了教学示范的辐射作用。
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研究课题有十多项,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各类校本课题。各专业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了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实训中心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近几年来,学校参编教材20部(本),校本教材10部(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89篇,市级以上获奖论文155篇。科研引领和教学创新的长效机制结出硕果。
  资源最优,规模最大,学前教育基地示范辐射。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最早成立的专业,专业规模也一直稳居东莞市中职学校之首,教学质量在全市学前教育专业中引领潮头,实训教育在东莞乃至全省都有较好的示范作用。是东莞市大中专职业学校唯一被确定“东莞市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该基地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等培训活动,部分教师主撰或参与的校本教材在全市幼儿园得到推广应用,还有部分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省市级课题获奖。基地培养的幼教人员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多次获得一等奖。该基地建有4488平方米的艺教大楼,拥有幼教楼内有满足本专业教学要求的专业教室9间和专业实训室118间,设有高档的电视演播厅、容纳两千多人观看的室内演出舞台,室外演出舞台、钢琴教室、电子琴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室、手工制作室、可以在全省起示范作用的学前教育综合实训室、婴幼儿保育活动室、微格教室等。其中单间琴房108间,有钢琴110台、电子琴40台、古筝30台、数码钢琴40套,配备相关图书3万多册、期刊20多种,电子版的图书音像资料1000余盘(张)。基地在校外有学生教育实践的固定实习园所12个,能满足多轮循环、不同层面的培训需要。
  艺教特色、美育芬芳,中职校园文化示范带动。我校德美融合的校园文化是我市教育系统的“一面旗帜”。以品格塑造为核心,以“三全”(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四有”(心中有爱、胸中有志、肩上有责、身上有技)为主要举措,以“活动化育人”为抓手,积极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成为“准职业人”的培育扶植起到有力的支撑。实践教学与学生管理密切配合,尤其是在德育与技育的有效整合中,结合学前教育、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和工艺美术等专业优势与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美育文化”这一理念,并率先在我市教育系统中得以实施,相继在市重要文化场所举办四届师生美育作品大展,在全市引起轰动。尤其近几年来,学校更是积极搭建成长阶梯,积极辅导选送学生书画和文艺作品参加市、省、国家级赛事评选,获奖学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积极落实富有成效的德育举措,包括青少年模拟法庭系列“案例”裁定、心理健康“社工化”延伸;师生艺术团下社区、到企业、赴部队,成立至今大小演出200余场;“技能节”“艺术节”吸引最大多数学生参与等。都充分展示了学校德育为首、艺教特质、美育芬芳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学校”、“东莞市文明标兵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社会各届给予高度评价,起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示范带动的强力辐射效应。
  东职学子,有质有量,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建校27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2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数百人成为基层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骨干,万余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和劳动标兵。也有不少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
建校以来承办各类业务技能培训,为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数万人次;近三年,针对行业、企业和校内外学生,组织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年均培训在2800人次以上,为东莞市的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多年来,我校的各级各类证书考试合格率、技能竞赛成绩、高考入围率、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近四年,学校连续获得东莞市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毕业生年均初次就业率达99.5%。
我校优质的教学资源、极高的就业率和升学率、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大量东莞乃至外地的生源,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人数都在招生计划的3倍以上。 
 

友情链接 / Lkink

地址:东莞市东城区新源路23号(东城校区)东莞市学院路249号(莞城校区) 

邮编:523107 邮箱 : dczzjdc@163.com 联系电话:0769-22658231 粤ICP备16019540号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